Search

新北開辦5G遠距智慧醫療 提升偏鄉醫療照護品質

(新聞人黃旭昇粉絲專頁28日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新北開辦5G遠距智慧醫療 提升偏鄉醫療照護品質

(新聞人黃旭昇粉絲專頁28日報導)

新北市結合產官學資源,以國衛院「5G智慧科技改善偏鄉醫療環境計畫」串聯醫學中心級的亞東醫院,以及遠傳電信與萬里、石碇衛生所,以「糖尿病共同照護網」為臨床主題,藉由5G高速(speed)、低延遲(latency)、廣連結(connections)的特性,實現遠距醫療應用。

新北市偏鄉長者人口居多且醫療資源極度匱乏,影響就醫意願。原住民族、離島及偏鄉區域因地理位置因素,醫療資源相對不足,往往衛生所就是當地唯一的醫療單位。然而單一院所不僅欠缺專科、次專科的診察能量,所內配置之醫療設備也遠遠不及都市醫療院所,難以診斷病因。

另外臺北市萬芳醫院透過「OneTeam+智慧共享平台」連結坪林衛生所,攜手建構萬坪醫療照護網,使資訊透明共享,醫療資訊即時傳遞,配合綠色通道轉診服務,提供全人完整照護。

新北市府指出,偏鄉醫療資源相較不足,居民就醫需依賴當地衛生所。以坪林為例,衛生所是唯一僅有的醫療機構,65歲以上人口比例又高達26%,即使到鄰近的大醫院看診,單程就要耗上近1個小時,身上有病痛的長者還要歷盡就診路途遙遠的折騰,讓人於心不忍。

根據中央資料,65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達40%。其中有27%的病友視網膜病變。透過眼底鏡檢查才能及早發現,及時給予治療。而新北市糖尿病友每年一次的免費眼底檢查卻僅有34%,偏鄉地區的比率更低,病友到醫院須長途跋涉,是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
藉由遠距會診導入眼底鏡,並透過5G智慧科技提供多科別同步的共同照護,不僅省時省錢,連家屬都不用請假陪診了。

亞東醫院眼科部主任王嘉康表示,今年就曾透過遠距會診的方式,判讀石碇區一名病人眼底鏡的即時影像,懷疑病人患有中度白內障與老年性黃斑部病變。透過王嘉康主任的診斷,病人特別從石碇山區下山,經治療與配戴眼鏡後,成功避免走上視力惡化、開刀一途。

萬里及石碇衛生所與亞東醫院合作,由亞東提供新陳代謝科及眼科醫師,糖尿病友依約診時間來衛生所,透過視訊由兩方醫師進行會診、營養諮詢、衛教、開藥;到宅服務時,則由衛生所主任攜帶眼底鏡進行遠距聯合問診、共同判讀眼底相片。另提供病友血糖機,將平常居家血糖量測值自動上傳雲端,若出現異常值個管師即可進行糖尿病衛教。

推估,新北市石碇區、萬里區約有3000多位糖尿病患者。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陳華芬指出,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,若控制不當,會衍生出許多慢性大小血管合併症狀,如心臟病、腦中風、洗腎、截肢、失明及認知功能障礙等。

但對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的糖尿病患而言,每次求診都要舟車勞頓到大醫院拿慢箋或到衛生所就醫,追蹤不易。此外,許多偏鄉衛生所雖有醫師,但專科上也難以滿足糖尿病患照護的問題,不僅難以追蹤因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等共病症,非新陳代謝專科之衛生所醫師,在複雜性病人藥物調整上亦有難度。

陳華芬主任表示,新陳代謝科團隊在遠距會診前一天會請糖尿病衛教師,針對個案飲食、生活起居及運動習慣等進行詢問,後再藉由醫師的診斷,對血糖控制不佳的案例,做藥物調整及飲食運動指導。

亞東醫院與新北市衛生局、石碇區衛生所自今年6月開始合辦遠距會診,目前服務當地糖尿病共照網近百人次,減少民眾960小時往返醫院的通車時間,並於11月開始於萬里區衛生所提供眼科及新陳代謝科等診療服務,期許未來透過遠距醫療的形式,提供更多偏鄉居民優良的照護資源。

坪林衛生所則與萬芳醫院合作,透過萬芳醫院開發之「OneTeam+智慧共享平台」,攜手建構萬坪醫療照護網,使資訊透明共享。同時針對新陳代謝科及皮膚科跨團隊遠距會診,提供衛生所藥物整合及處置意見,若需要進一步檢查,衛生所醫師輕鬆點選,即可完成綠色通道轉診優先掛號,透過轉診簡訊通知、醫學中心與診所完整病歷互相查閱,節省許多資料調閱與溝通時間,有效提升診療品質。

坪林區衛生所結合行動健保特約藥局,為當地民眾提供定點送藥服務以解決往返市區交通不便問題,另針對不方便出門或需要居家審視用藥狀況時,藥師亦會送藥到府並做藥物諮詢服務。

新北市為彌補偏鄉專科醫師資源不足,108年底已擇定貢寮衛生所與汐止國泰醫院、烏來衛生所與耕莘醫院合作,透過視訊方式由合作醫院提供專科醫師診療服務。今年增加萬里、石碇、坪林;110年預計規劃平溪、雙溪、三芝及石門衛生所,期望在111年將新北市所有13個偏鄉全部納入遠距醫養照護,以改善偏鄉醫療環境,提升醫療能量與品質。(照片提供:亞東醫院/ 陳華芬主任遠距會診)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【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】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副標:黃旭昇的「擴善」人生 撰文│奚莉亞 照片提供│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,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,所跑路線包括文化、圖書、市政、教育、環保、醫藥、衛生、警察、消防和海巡,編採資歷32年。曾在2011、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、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、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、三屆的佳作。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「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,我希望是投石湖水,藉由善的漣漪,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。」身為記者的黃旭昇,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,不論是天災人禍、悲歡離合,或是各種不公不義,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,把良善傳遞出去。他強調,「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,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。」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,小學四、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,但「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」。民國77年,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,開始用筆尖發聲,一晃眼過了32年,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。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,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,記者也常被譏笑是「妓者」或弱智,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,問他為何如此「矢志不渝」?黃旭昇笑笑說,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,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,「但迷人的是,它可以參與第一線,將訊息告訴大眾,可以利用媒體發聲,幫助弱勢。」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:例如「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」,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,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,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,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,也找不到船東援助,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,喚起政府單位重視,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,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,圓滿了整件事。 還有「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」,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,和嬰兒時期的照片,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,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,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,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,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,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。 在微笑裡看到成就感 他也曾幫助一位住在上海的曾老太太找到父親的舊照。曾老太太的爸爸是抗日名將,在緬甸戰區浴血奮戰有功,當年老將軍參加抗戰時,她年僅八歲,67年的歲月過去,爸爸在腦海裡僅剩模糊影像,她踏遍了美國、新加坡搜尋父親的文物,最後在黃旭昇報導及協助下,找到了老將軍珍貴的黑白照片。而老太太跨海來台看到父親照片,激動又哽咽地喊「這是最珍貴的禮物」的畫面,黃旭昇至今仍難忘懷。 種種的新聞事件,不論是在嘉義檳榔林園裡的長照需求者,在台灣最遠南端部落的長者,甚至幫流浪的無名屍找到回家的路,為身障兒童與朋友辦了歲末溫馨圍爐活動,或前往花蓮強震災區採訪……,這種傳達希望、成就他人,「在別人臉上的微笑看到自己的成就感」,就是他在記者生涯上一直努力不輟的動力。 透過這份工作,黃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,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,或許得罪過惡勢力,但也結下更多良緣,例如金門的鳥友、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、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,大家都在默默扎根,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,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,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,再照亮他人。 努力「揚善」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,堅持著「濟弱扶貧」的理想,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;但在媒體搶即時、搶點閱率的狀況下,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、位階與職權的分別,看法與溝通的誤差,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。朋友常勸他說,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,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,比較萬無一失;但對他來說,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,如何不犯錯,如何不觸怒當局,如何維持良好關係,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,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。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,「揚善」未必獲得重視,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,但大環境如此,只有積極尋求轉念,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,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,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,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。他說,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,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。 工作之餘,他也身體力行「揚善」工作,挽袖當起志工,甚至遠赴海外助人,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,既療癒了自己、轉化挫折,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,實踐自己的信念,「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,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,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、深入部落服務,總是角色互換,但『莫忘初衷』的信念只有更強烈,從沒變更過。」 讓美好的事「被看見」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,網路上各式各樣「速食」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,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「製造業」,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,對此,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,但他反求諸己,「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?還可以做哪些事?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,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,讓一些美好『被看見』吧!」 因著這個「被看見」理念,所以他當個「投石者」,報導地方文創產業,傳達「希望」;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,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;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,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,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「行車紀錄器」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「美好」。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,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,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,甚至還不求回報,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,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,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,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,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,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。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,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,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,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、離開媒體圈,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,媒體的環境轉變,讓他感受良深,但不論環境怎麼變,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,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,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。 「人生總是變化無常,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。人生總是無能改變,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。若打開心窗,解開心結,煩惱自然就少很多。淡看人間事,瀟灑人間,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。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,多一些正向建議,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,少一些陰溝酸語。」長久的記者生涯,黃旭昇看到了「因為愛,讓小人物能捨,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。因為愛,讓小人物有得,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。」 人間多情,世間多愛,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,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,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,「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,不吝伸手,當投石湖水,不斷擴散(闊善),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,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」,這也是他將邁入「六旬老翁」的心得,持續看下去、寫下去、拍下去,觸動善心,繼續做對的事。
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孤獨是蓮花學自由 當凌絕頂覽眾山小 紅塵浪裡孤峰頂上 社會忠實的守望者 不忘記初衷和信念 兢兢業業全力以赴 試著擷取新穎視野 報導社會廣泛面向 分享多樣生活面貌
View all posts